最新研究:中国大气颗粒物污染改善明显,但臭氧污染加剧
近年来中国大气污染得到明显改善,但2017年中国74个重点城市中仍有64%的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未达到中国现行标准。截至2019年,中国337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城市比例降至57.3%。与此同时,臭氧污染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显现。
这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气所)大气分中心王跃思研究员课题组最新完成研究成果透露的信息。
王跃思团队还进一步分析中国自2013年以来不同区域重霾污染天数持续减少的原因,对导致PM2.5和臭氧浓度相反变化趋势的原因进行解析,并提出中国空气质量全面长期达标的进一步控制方向:继续高强度控制氮氧化物、全面控制挥发性有机物、将氨(包括氨气和铵盐)作为大气污染物列入控制性指标逐年降低排放量。
据中科院大气所介绍,2013年1月以来,中国中东部地区重霾频发,大气污染治理迫在眉睫。同年9月,国务院颁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旨在通过源头减排,实现重点区域以PM2.5为首的大气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
王跃思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外多家研究单位,评估分析《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及重点区域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尤其是其化学组成的演变。该团队基于“中国大气气溶胶研究网络”(CARE-China)国家尺度观测网获取的全国范围分粒径段的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谱时空演变数据,并结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观测数据,对中国典型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和程度展开深入分析和研究,最终获得四方面研究结论:
一是中国环境空气颗粒物年平均浓度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但截至2017年底,仍有64%的城市PM2.5年平均浓度未达到中国现行标准。太行山东麓、汾渭平原和新疆乌昌等地区大气PM2.5浓度负荷依然较高,秋冬季重霾污染频发。
二是秋冬季重污染期间,颗粒物中硫酸盐和有机物质量浓度下降明显。京津冀、珠三角、成渝和汾渭平原地区PM2.5中硫酸盐浓度分别下降76%、12%、81%和38%;有机物分别下降70%、44%、48%和31%;铵盐分别下降68%、1.6%、38%和25%。元素碳(EC)在京津冀和成渝分别下降84%和20%,但在珠三角和汾渭平原地区分别上升61%和11%。
三是2013年以来中国主要城市PM2.5下降显著,超额完成《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预定目标,但以臭氧为代表的光化学污染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每年5-9月,全国多地区均会出现大面积区域臭氧污染超标的态势;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臭氧超标天数已经超过PM2.5,成为多数城市季节性首要污染物,并显示出逐年加剧态势。
四是同期气态污染物研究发现,相关区域二氧化硫下降显著,但氮氧化物下降幅度低于预期,导致细颗粒物中硝酸盐贡献比率超过硫酸盐。
据了解,王跃思团队关于大气污染研究的系列成果论文,近期已在《国家科学评论》和《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英文版发表。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记者: 孙自法
近期要闻
【期刊撷英】决战决胜治污攻坚我们靠什么?——江苏工作实践与思考
【期刊撷英】聚焦“四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扫码关注“环境保护”公众号